第五百八十一节 台湾问题后续-《大国崛起1857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所以谈判非常顺利,大明保证将严格保持中立态度,在太平天国和清国的战争中,不向任何一方出售武器弹药。

    大明真的能做到吗,李鸿章并不关心,他关心的是白纸黑字落地的协议,这才是实实在在的成绩,至于大明之后偷偷走私,那关他什么事。反正大明不卖,洋人也会卖。

    于是大明跟清廷之间关于台湾问题的争议,在1875年年初,很快就通过谈判解决了,签完条约,双方商定了一个移交程序,很快就进行了正式的交割,在西方公使,包括日本公使的见证下,在台北知府衙门升起了大明的国旗,台湾这就算属于大明了,但其实还有一些后续事务需要处理,比如清廷撤出各地驻军,召回派遣官员,大明分别去交接,这些实质性的事务,反而引不起观众的注意。

    大明收回台湾之后,立刻宣布修改台湾的政治架构,按照大明这些年摸索出来的方式,重建台湾的政府机构。从福健、广東两地抽调官员奔赴台湾,从福健军区抽调海6军驻扎。

    同时将台湾的开问题提上了日程,在朱敬伦的建议下,整个台湾岛,以中部鹿港为中心,鹿港以北的整个台湾岛无主荒地,都委托给潘氏同文行开,鹿港以南所有荒山林地,则委托给伍家怡和行进行开。官府给出的理由是,这两家都已经在福健开辟出了广大的茶园,对于开垦跟福健气候相近的台湾岛他们是最有经验也最有实力的。

    但是这个委任一出,整个大明商界,尤其是茶商们怨气四溢,他们觉得极为不公。可是官府态度坚决,他们也慢慢体会出了不一样的味道。只是他们不知道具体是什么。

    别说他们不知道了,就是很多朝中大员都不知道,只有陈芝廷、伍崇曜等少数官员比较清楚,他们很清楚这是皇帝的旨意,而且是皇帝要求他们高度保密的旨意。皇帝需要潘、伍两家通过开台湾继续谋取利益,同时摸索出一套开这种热带、亚热带岛屿的方法,至于原因,则是因为太平洋上类似的岛屿实在太多了,大明想要占有那些地方,就需要有一套完整的开方案。

    可是由政府出面去开,担心引起西方列强甚至是美国的过度关注,从而引起大家对太平洋中海岛的争夺,就好像后来德国人进入太平洋后,很快就引了英法美三国跟德国一起商定瓜分了太平洋。

    此事大明的国力还不够,真的跟那些国家竞争,恐怕能分到的蛋糕不会太大。朱敬伦希望能在引起这些国家的注意之前,能用民间的力量对那些为主的岛屿进行开。这种民间力量,显然不可能是一个个分散的小商人,只能是潘家、伍家这样的巨头。

    伍家非常合适,因为伍崇曜这些年通过亲自管理大明劳务输出公司,在南北美洲就开了很多土地,移民了数十万。伍家的财力也足以支持他们进行这种需要长期投入,见效比较慢的项目。潘家也很合适,他们在福健开辟的茶园到不怎么样,可是他们有一样伍家没有的优势,那就是航海经验。

    潘仕成不但是一个行商,他主要的身份是一个盐商,过去手里就有相当多的盐船,每年都要从雷州半岛一带的盐场,将大批的食盐运送到两广各地去。后来开辟了跟太平天国的贸易,他又吃到了第一只螃蟹,先是用盐船给太平天国运送食盐、粮食等物资,后来随着竞争的剧烈,尤其是洋人加入之后,利用蒸汽轮船的航优势抢占了潘家大量的利益,潘仕成一气之下购买了大批的蒸汽轮船,也加入了现代化运输行列,潘家的同文行现在已经是大明数一数二的本土航运商行了。

    有潘家的航运能力,加上伍家的开能力,这才能在万里碧涛的太平洋上开辟利益。

    这并不是个人的事,而是在为国家争利益,所以朱敬伦不惜利用国家政权,大力扶持这两家巨头,不惜让他们更有优势。尽管这会造成很大的不公平,可这对于一个实力有限的后国家,似乎是没有选择的选择。后世的日本、台湾和韩国的工业化都选择了支持财阀这条路,不止是因为这条路有效,还因为这条路恐怕是唯一可行的道路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