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百五十二节 论道-《回到明末当军阀》
第(2/3)页
什么良禽择木而栖,良臣择主而事,君子不立危墙等等处事原则,绝对不是孔教信条,相反孟子告诉世人的是“贫贱不能移、富贵不能淫、威武不能屈”,告诉世人的是“虽千万人吾往矣”。
至于那些君子不立危墙之下的信条,完全是跟儒教基本信条相违背的,这些文化从何而来?很显然这种妥协投降的做人原则充满了狡狯,这是一种世俗文化,是读书人被世俗文化所浸染,而不是儒教本身引入了这些自相矛盾的信条,之所以出现大批的知识分子寡廉鲜耻的卖主求荣,正是因为他们没有按照“一臣不事二主,一女不嫁二夫”的原则为人处世。
只是后人不理解孔孟之道,将其认为是寡廉鲜耻,认为是卖主求荣,是造成汉奸的元凶。如果真的是这样,历代皇帝也就不会提倡孔孟之道了,毕竟谁也不想看到自己的官员一个个都是势利之徒。
杨潮反对的是独尊儒术,本来是儒道。只要是‘道’那就是奉道不奉王的,独尊之后,就变成了‘术’,变成了一种用来谋求富贵的方式,必然会吸引那些投机分子的加入。于是就变质了。
任何组织,一旦得到垄断权力,势必极快速的腐化堕落,这是一种自然定律。
杨潮将自己的思考对这些书生一说,他们立刻就沉默了下来,大量的论证观点,大量打着儒士旗号的读书人卖主求荣,让他们说不出话来。
“所以,本督尊儒,但不独尊!诸子百家各有取舍之道。儒道乃修身养性之法,诸子百家却有治国之实学。”
杨潮一番论证,让这些读书人不但说不出话来,而且颇为触动,他们发现这个说法十分有道理,似乎千年来的道德沦丧还真是因为独尊而引起的。
“绝对的权力,造成绝对的**!”
杨潮又抛出这个后世的论调来。
顾炎武却道:“大都督是不打算用儒治国了?”
杨潮摆摆手:“治国这种事还轮不到本督来。本督只是有一些浅见,和各位士子分享一下而已。”
顾炎武叹道:“听闻大都督要开科举,也不考经典了?”
杨潮点头道:“科举乃是为国取材,招募治国之才。儒道乃是修身养性之法,科举当取人才,而非德才。”
杨潮的原则是量才而用,治国可不能靠个人的道德品德。有德无才的家伙身居高位不是国家之福。
就算是史可法那样的人物,道德品质奇高无比,但是能力却很欠缺,反而是朱大典这样的贪官污吏颇为有种,上次金声桓攻入金华府的时候,金华府的文官武将都跑了。朱大典组织家人家丁,硬是抵挡住了金声桓等人的猛攻,坚持了两个多月,等到了杨潮救援。
顾炎武道:“无德之人安敢用?”
杨潮叹道:“本督也知道才德兼备之人乃是上上之选,奈何考孔孟经典考不出道德高尚之人来,考出来的大多是投机取巧之辈,要之何用?”
顾炎武道:“大都督似有偏颇。科举士子,大多还是好的。”
杨潮叹道:“不尽然矣,似北京诸公,哪一个不是道德文章字字珠玑,如同锦绣一般,但观其人,闯来降闯,清来降清,毫无礼义廉耻。”
杨潮拿出北京那批投降的汉官,李自成来了争着投降李自成,满清来了争着投降满清,哪一个不是举人进士,魏德藻还是状元呢,最是寡廉鲜耻。
顾炎武沉默了,其实顾炎武本人也很厌倦科举,他多次不第之后,已经放弃了科举,一心钻研学问,读书无数,兵、法、农政无一不精,只可惜都只有理论,而没有实践。
顾炎武已经是佼佼者了,跟他一样对其他理论感兴趣的读书人可不多,显然他这种读书人,读的那些实学也都是诸子百家中的精华,可以说儒教是将其他百家统一起来,但是以儒教道德礼教为核心。
可惜的是科举不考那些实学,考的偏偏是道德文章,这完全是本末倒置,称之为德治,而后世讲求的是法治,最多是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,但是儒教理论中的治国,却完全是以德治国,讲求的是修仁义则天下归附如水之归下也。
第(2/3)页